一生不违背道德

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
管理员
2757
文章
1
粉丝
学佛修行评论阅读模式

五伦是天道!你能够随顺,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这叫德,随顺道就称之为德。教,教这五个科目;学,也是学这五个科目,教学是一不是二。所以长辈一定做给后辈看,他一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违背道德。

中国人的祖先教人什么?五桩事情,古书裡面讲的五教:第一个是父子有亲;第二个是君臣有义;第三个夫妇有别;第四个长幼有序,长幼就是兄弟;第五个是朋友有信。就这五桩事情,就教这东西。“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道,这是天伦,天然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係自自然然形成的,自然的法则就叫“道”。戒色网-https://jiesew.com/30618.html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个字是“德”。什么叫道德?这就很明显的给说出来了,亲爱、仁义。这“夫妇有别”,男女有别,别在哪裡?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任务。你明了,你能够尽到你自己的使命与天职,这是德。兄弟“长幼有序”,兄友弟恭,这是德。“朋友有信”,信是德。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教学,随顺自然的法则,道德的教育。

这个五伦,“君臣有义”,君仁,仁慈,臣忠,“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在这个社会全没有了。伦是道,没有了。伦裡头所含的这个意思也是道,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是道;夫妇有别,这个别是道;君臣的义,这是道;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都是道。道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德。我真的把它做到了,做到是随顺于道。这个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五常。

五常,这五个字不是名词,是动词,仁义礼智信;做为名词讲,它是道,做为动词讲,它是德。真爱人,仁者爱人,那种真诚的爱心就跟父子有亲那个亲爱是一样的,这种亲爱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仁。仁从哪裡来?仁从亲来的,父子有亲来的。义,义是我们思想、言行完全与道德相应,不违背道德,这就是义。古人把它很具体的说明,义是合情、合理、合法。于情理法,人情、理法(道理、法律)统统相应不违背,这是义,义是应该这样做法。礼是礼节,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有礼节,再亲密都要守礼,不能随便。

随顺道就叫做德,失去了平等,德就没有了。“道”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运作,随顺大自然的原理原则的运作就叫做“德”。人决定不能离开道德,离开就错了,离开灾难就来了。伦理是道德具体的表现,五伦是道,五常是德。我们遵循道德,不违背道德,这个人有智慧,这个人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这个人有福、有智、有寿。世间人所求的福报、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从哪裡来?道德裡头来的。

人没有道德不行,首先要成就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了道德修养,这个都是有层次的,不能颠倒的,顺序不可以颠倒。我们履行道德是为谁?是为度众生。道德是身教,做榜样给人看,把五伦做出来,把五常做出来,把四维做出来,把八德做出来;在佛法裡面,把三皈做出来,把五戒做出来,把十善做出来,把六度做出来,把六和敬做出来。

像《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不是给小孩念的,是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庭裡面要把它做到,做给小孩看。小孩看到他的父母孝顺他的爸爸妈妈,就是祖父母,他就学会了。表演给他看,是身教,不是言教,言教他还不会说话。让他看见的、听见的、接触到的全是伦理道德,与自性相应的,这个要让他看见。所以古人有一句谚语说“三岁看八十”,三岁这个根要是奠定了,到八十岁他都不会改变。

教人要先教自己,这是先决条件;我们自己没有做到,你决定教不好别人。一定要先自己做到,你是佛才能把别人教成佛,你是圣人才能把众生教成圣人;你自己不是佛、不是圣人,你就做不到。所以要想教人先教自己,要想成就众生先成就自己。

信、解、行、证,缺一不可 学佛修行

信、解、行、证,缺一不可

读经、诵经、研究经教,你在上课,你在学习。学了之后要能够落实在生活当中,你要能用得上。不能说所学非所用,那你就错了。学了之后要能用得上,那才是真正的受用,你真正的得到。你学了不能够受用,你没有得到。谚...
我的忏悔让堕胎婴灵去了六欲天 学佛修行

我的忏悔让堕胎婴灵去了六欲天

一、学佛缘起 学习佛法,缘于儿子。儿子今年12岁半。7岁前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长大,造就任性、调皮、浮躁、自我的个性。7岁后,将他从老家接到东莞上学,所有的缺点在我不懂引导下一一暴露无遗,加上期间和前夫...
想得观音菩萨帮助,你一定要多做这件事! 学佛修行

想得观音菩萨帮助,你一定要多做这件事!

观世音菩萨救我们三灾八难,和我们众生有缘。读诵到这一品,我们要知道它的意义在哪。 由于我们众生怎么受持《妙法莲华经》,那么谁来保护我们呢?我们有难处求谁问谁去呢。 这个世界肯定是魔难重重啊,所以佛告诉...
观世音菩萨功德利益 学佛修行

观世音菩萨功德利益

观世音菩萨功德略说 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能了生死,证菩提,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如同治病,必须对症用药,方能获得疗效。 而佛教众多法门之中最适合末法薄福众生的法门之...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