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到底说的是什么?

作者:天天琨说

《心经》全称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一部佛经之一,也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像大家都听说过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心经里面的一句话。戒色网 - 戒淫网-https://jiesew.com/18719.html

古今中外不少人喜欢读或抄写《心经》,康熙皇帝就有抄写心经的习惯。

2016年,一幅康熙御笔《心经》以1725万元的价格成交。

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每天读或抄写《心经》,以此当成一种体验、一种调节、一种修行。

短短260个字的《心经》为何影响力那么大,到底讲了什么呢?我今天就结合我的一些学习和感悟,为大家分享一下。

《心经》源自哪里,是谁写的?

在历史的记载中,版本有很多。但是在中国,都跟一个人有关系,那就是唐玄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说是玄奘在前往西域求法过程中路遇一高僧所得。

据说,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只有各种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

一念起《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都隐藏了,仗着这心经的功德神力,他才得以成功到印度取经。

当然这只是传说,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汉传佛教中的《心经》版本一般认为是玄奘所译。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通过修行六度中的般若,照见了五蕴皆空,然后,就化解了一切的烦恼痛苦。

○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如何彻底解决痛苦和烦恼的呢?

答案是:修行六度,然后证悟五蕴皆空。

什么是六度呢?六度是菩萨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说的都是个人修行。

○ 那么什么是五蕴呢?

接着一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在这里意思是物质的意思,而不是好色的色。舍利子是佛陀的大弟子之ー,心经是对舍利子在说法。

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子,所谓五蕴皆空,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以此类推。

讲的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积聚而成的存在元素,都是空的,空并不是没有,而是超越了有和没有。

确切地说,五蕴的运作,并没有一个主体在主宰,只是因缘和合在起作用。因为是因缘和合。

观自在菩萨进一步告诉舍利子:“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那么,在这一段观自在菩萨首先推导出一个判断。

既然五蕴皆空,所以一切的存在都是空的,就是说一切的存在,在本体上都超越了二元分別,超越了生和灭、垢和净、增和减,在本体上并没有生和灭,也没有垢和净、也没有增和减。

只是因缘和合,并不是实相,而是一种幻像。可以说,并没有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也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四圣谛。

连着十二个“无”把一切都否定了,把佛陀讲过的一切概念都否定了,很多人读到这里,往往会又有很多新的疑问。

其实,如果我们有一定的修行基础,就会明白,并不是否定佛陀的概念和修行,而是强调假如我们执着于佛陀的概念和修行,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进了另一个牢笼。

这十二个“无”是在提醒我们,要从一切的人为设置中解脱出来,把自己放在一个无限的空虚之中。这十二个“无”字,是跳出了人类的格局,站在无限的虚空之中再回到人类的时空发现。有一种彻底解放的喜悦。

这就是我在《生命能量》研讨会中提到的:站在宇宙看地球,站在地球看人类,一切都会一目了然。

接着又来了四个“无”:“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个意思是说,当我们超越了人类的格局,回到本源,当我们不执着于任何的教条和意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心无挂碍,没有任何恐怖,也没有任何颠倒妄想,就可以达到彻底觉悟的境界。

我在我们高端课程《生命能量》研讨会,定位目标人群是这么说的:想要追求生命真相,探索宇宙本源的人。有这样的想法的人,来上这个研讨会,效果会非常好。

因为如同《心经》所讲的世界观一样,至高的人生智慧要站在宇宙的高度去看。

如果修炼到一定高度,有一种非常豁达的人生观,那么这一段的启示就很容易理解,说的是:众生的苦痛、困难,不外乎内外两种。(即:内是属于自己身心的,外则是外在环境因素引起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悔、求不得、五蕴炽盛,前四种即属于身心的苦,后四种则是外在引起的痛苦。)

产生痛苦的关键,就是执着。身心之苦是由于把自己看成实体而造成的;后四种的苦是执著于“有”。

有情生命,因为对“有”的认识不足,因而总是在“有所得”的心态下生活,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能令我们生起执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执着财富、执着地位、执着情感、执着信仰、执着生存的环境、执着拥有的更多。

由于执着,我们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占有、恋恋不舍的心态,同时也给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

如果我们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破除了执着,自然也就不会再有苦恼。

最后一段叫:“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其实是一个总结,大概的意思是历来的佛,都是修行六度中的般若,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这种引导我们解脱的般若智慧,是大神咒,是无等等咒。

最后用般若波罗蜜多咒结束心经:“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有人把这句话翻译成:去吧!去吧!越过去吧,一起超越过去吧!伟大的觉悟啊!为一切喝彩!

 

而另外有人将这句咒语翻译成:领悟的心啊,启程吧,启程吧,走向彼岸,登上彼岸,多么快乐!译文有细微的不同,但那种呼唤人们启程的声音是一致的。

为什么一句呼唤人们启程吧,去远方的咒语就能除掉一切痛苦、一切不幸呢?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很可能是一个不可回答的问题。

整个《心经》260字,要告诉人们的是:要用般若智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是不可得的,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盘。

涅盘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盘,生命才能彻底解脱。

物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失去自我、精神迷茫,内心痛苦、抑郁。这个时候就可以学习一下像《心经》这样佛学经典。

佛法中的大智慧对于我们凡人来说有很多积极的意义,要真正读懂还得靠我们自己潜心去修行和参悟。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每日琨说》,如果你喜欢,欢迎把它分享给身边的人。也许你的朋友也爱听,我是王琨,明天见。

【本节重点】

《心经》告诉人们的是:

要用般若智慧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是不可得的,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盘。

今天的内容,不知道对各位朋友有没有帮助呢?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感悟和收获呢?关于《心经》的智慧你有什么看法呢?

清净心生智慧,烦恼心生无明 学佛修行

清净心生智慧,烦恼心生无明

我们要修清净心,什么叫清净?有一念执着就不清净。最不清净是贪、瞋、痴、慢、疑,我们讲这是根本烦恼,烦恼就是污染。《百法明门》里面归纳为二十六大类,这些烦恼是污染,有这个东西就不清净。 恶见是见惑,贪瞋...
十二因缘 学佛修行

十二因缘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课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的由来,佛教说为‘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循环相续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情众生由于一念‘无明’,因而造作各种...
高僧开示:我慢山上,存不住功德水 学佛修行

高僧开示:我慢山上,存不住功德水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
说柔软语的必要性 学佛修行

说柔软语的必要性

如果不经观察随便揭露别人过失,说特别难听的粗语,将会扰乱他人的心,对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则失毁了菩萨的高尚行为。因此,不管在什么场合中,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应该说温和悦意、具有实义、吐词清楚的语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