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惜福的外祖母

妙无菩提
妙无菩提
作者
3177
文章
0
粉丝
行善积德评论5阅读模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事已经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关于她的两件事:一是她过世时十分安详,并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过着极端俭朴的生活。她之所以那样俭朴,不全然是经济的原因,而是她认为人应该“惜福”。

她不许家里有什么剩菜剩饭,因此到了晚年她还时常捡菜汤,把菜盘里剩的菜汤端起来喝掉而不顾子女的劝阻。她也要求我们吃饭时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常吓唬我们说:“不捡拾干净,长大了会生猫脸。”甚至有米粒落到地上,她也捡起来吃。戒色网-https://jiesew.com/34797.html

除了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纸,要丢弃的书籍、簿本、纸张,绝不与污秽垃圾混丢在一起,须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烧。

她过世的前几年,常有人问她长寿的原因,那时她不仅长寿,身体也健康,她总是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惜福。由于珍惜自己的福气,才能福寿绵长。

我当时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读了明朝学者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书中说他年幼时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卜了他一生的吉凶,其中有一条是说到他补贡生的时候,一共吃了“廪米九十一石五斗”,他感到十分可疑,直到补了贡生时他一算,正好九十一石五斗廪米(按明朝学制,贡生之前是廪生,他们应得的米叫廪米,按月发放,所以易于计算)。

了凡先生从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连一个人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注定,如果过度放纵地享用,不就是在提早损伤自己的性命吗?

我们常见到年轻时过度放纵的人,到晚年总受疾病的折磨,或沦为贫苦无依,有的人更是等不到晚年,足见经典中所言句句在理。

近读弘一法师的演讲集,他谈到“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首要就是惜福,然后才是习劳、持戒、自尊。因为他认为在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

至于惜了福又怎样呢?法师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分享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也只有惜福的人才能习于劳动、持守戒律、自我尊重,因此,惜福是作为佛教徒要做的第一件事,不能惜福则不能言及其他。婆娑世界的凡人也是如此,我们可曾见过一个沉溺酒色、纵情逐欲的人能够自尊、清明而活得健康和长寿的吗?

惜福不是少福,而是惜福得福,这就是平淡之人常享高寿的原因了

 

五种不需要花钱就能改命的行善方法 行善积德

五种不需要花钱就能改命的行善方法

事业不顺、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糟糕、谁都看你不顺眼、被人算计、倒霉事连连、每天水深火热、生不如死……这些都是人们常常听到的一些诉苦。 “多行善积德”,是常常给这些朋友的建议。但往往在提出这个建议后,不少...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行善积德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叁台北斗神君,在人头...
放生真实改命篇 行善积德

放生真实改命篇

很多朋友看过我的放生经历的文章,都非常羡慕我放生改命的经过。很多人也开始学我放生 可是都暴露一个问题,那就是急功近利,很多人都希望自已的命一放大改。一放转乾坤,唉,命是可以改,可是一放就立即改之了吗?...
佛陀教我们财富的处理方法 行善积德

佛陀教我们财富的处理方法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馀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 《杂阿含经》 一、合法的财富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