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正式进入《弟子规》的讲座,希望大家有时间都来参加。
我们在选择学习一门学问时,一般要注意两点:第一,要考证它适不适合我们学;第二,你敢不敢学。戒色网 - 戒淫网-https://jiesew.com/32310.html
我们都知道《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指导孩子由小到大的一种教材。《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但核心是孔老夫子的思想,已经历多年的历史考验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求新、求异,把自己的儿女、家庭当成实验品。很多家长选择教育书籍,会去书店看不同国家的书,头两天觉得教育孩子用美国方法特别好;过两天一看,英国方法也不错。那这些方法我们敢不敢学?说心里话,不敢学。
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地方的教育体系都是按照当地国情,乃至地方的教育状况而定的。会随着时间、地域的改变而改变,不见得是真理。就像我们看牡丹花一样,在花期是开得最旺盛的,但过了花期也会败掉。而《弟子规》则不同,它就像黄金一样,在任何地方都是金光灿灿,在任何一个地区都很适合。
所以我们在选择学习人生规范时,一定要选择有历史考证的、有圣人传承的、有古人作序的东西,这个才是我们该学的东西。我们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就是返璞归真,做一个真正的人。
有个故事说:有位专家在40岁的时候出了一本书,在60岁的时候又出了一本书。当读者被问到,是愿意选择他60岁还是40岁时候出的书时,很多人选择60岁,因为他们觉得 60岁的人生经验更丰富。
但我认为,说不定他60岁出的书不如40岁的,为什么?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活得越长,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在书里面掺杂自己私人的感受,把本善的东西反而丢了。人60岁的时候,这一生所受到的各种挫折、辉煌,都会掺到他的书中去,所以可能反而不好。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总是选择不同的书籍,总是实验各种教育方法,就相当于把子女当成小白鼠一样。如果我们先选择了专家在40岁时候出的书,等到他60岁时候又出了一本书说,各位读者对不起,前面我错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已经拿20年赔上去了,你赔了是小事,可是把孩子也害了。
所以我们现在教育孩子要用什么方法?要用《弟子规》,它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真金,是在许多地方推广都被认可的。
现在许多教育子女的书籍我都不敢看,为什么?它把你的子女当成实验品。你看它教什么?竞争。教你要竞争当班长,要表现,那久而久之就变成斗争了。斗争再深一步就是战争,战争再深一步,说心里话就是末日了,这样容易树敌。
这样的教育教下去的结果,就会使我们没有恩义,不会珍惜,失掉亲情。我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他说他给一个朋友帮了九次忙,都非常成功,第十次没帮好,这个朋友就不理他了,误会他了,他觉得人真是不懂得感恩。
我说:这是正常的,现在的人都是利益朋友,并非真心。我们大家看古人讲的朋友的“朋”字,是双月,月亮是晚上出来的,患难之交,这叫朋友。我们现在的朋友是什么呢?锦上添花,这不是朋友,是由利益所致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呢?就是让我们活得像人,因为我们现在人活得不像人,很苦,真的很苦。我今天中午还接到一个电话,我听完以后很难过。这个朋友家有两只非常可爱的狗,她把它们当成儿子看。她近期想怀孕,想养孩子,医生建议她把狗送人,她舍不得,就找她母亲去了。她说:母亲,您替我把这两只狗养养吧。她母亲上年龄了,也没有这个精神,就没答应。她就给我打了个电话说:秦老师,我心里很难过。我说:你难过什么?她说:我妈不给我养狗,我以后再也不求我妈什么事儿了。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可是我们听没听到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狗比她妈重要。这就是我们不学《弟子规》导致的。
《弟子规》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落实的。我们不要因为我们现在长大了、上年纪了,就认为不用再学《弟子规》了。说心里话,我们更要好好学,因为你的子女不孝顺你、骂你、不听话,其实都是因为你教育不当。《三字经》上讲,养不教父之过。大人把《弟子规》学好了,子女跟着就学会了。所以《弟子规》是所有人,不论身份、年龄都该学习的。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目。以三字一句、两句一组分为五个部分加以阐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我们现代人不光不懂生活,也不会家庭教育。我前天碰到一个60多岁的阿姨,她拿了很多好吃的来感谢我,对我很尊敬,还一定要认我当老师。她说她这么大年纪,一辈子没服过人,但她服我。我说为什么呢?她说她这个儿子很难教育,但自从见完我以后,他改变了。她儿子没听我讲《弟子规》之前,经常顶撞父母,母亲说一句,他能顶回去十句,所以他母亲一直觉得很难过,都不敢跟他说话了。
可是前一段发生了一件事,使这个阿姨很受触动。她说她儿子过生日那天,他们夫妻在家做了很多饭菜,还买了一个蛋糕,等着给儿子过生日。儿子进屋以后看见蛋糕就觉得很奇怪,说咱们家谁过生日啊?你们怎么买蛋糕啊?他母亲就说今天是你过生日。她儿子听完以后就去洗手间了,整好衣服出来,把父母叫到他面前,端了两把凳子,对他们说您二老坐这儿。父母都觉得儿子今天的行为很异常。更没想到的是儿子说完以后,“扑通”跪那儿,把老两口吓傻了。
儿子对他妈妈说:妈妈,你养了我28年,儿子没听《弟子规》以前,不知道还要孝顺老人,为什么?我觉得老人养我是应该的,谁让你生我了,你就应该好好养我,给我买大房子、给我买汽车。学了《弟子规》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做子女的也要尽孝。老两口被儿子的举动感动得老泪纵横。
这说明什么?不孝敬父母的错不在孩子身上,错在父母身上。为什么?因为我们大人没学《弟子规》,不知道给孩子传授这种孝敬父母的思想。
大家先看第一条,“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生活,生活没有规范是很可怕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这第一条就讲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个很重要。好像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古时候的孔融那么小都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小梨留给自己吃。可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这种兄弟友爱吗?看不到了,尤其是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更难见到。
我前天还遇到了一个老人家,70多岁了,一儿一女也都50多岁了,可兄妹两个居然为了争财产打官司。老人有一间小房子拆迁补偿了21万,老人对女儿说:我分你11万可不可以。女儿却说:不行,想要我孝顺你,你就得把房子给我。
老人说:我只有一个40多平米的小一居,是我们夫妻两个人要住的,这个房子给不了你。女儿说什么?她居然说:就是你死了,我也要打官司问你儿子要。这是女儿说的话。要知道,在过去十年间她从没给父亲买过任何东西,甚至都没叫过父亲。她学没学过《弟子规》?没有。她如果学过就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要知道动物也懂孝敬父母。当乌鸦老了以后,不能飞出去找东西吃的时候,小乌鸦会天天飞出去给父母找东西吃。可见乌鸦知道反哺。可是身为万物之灵,我们所做的某些事情甚至还不如禽兽,可悲啊。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善心,没有行善的念头,这个人的人生会很可怜。
最后这个老人家问我怎么办?我说:为了让兄妹两个不要结仇,你把这个房子捐给你女儿吧。为什么我说这个话呢?因为老人家跟我说:秦老师,我把它卖掉、捐掉,做慈善都行,我就是不给她。我一听老人家既然有捐的念头,就对他说那不如就捐给你女儿吧,不然你儿子以后麻烦了,你女儿天天找他麻烦、打官司啊之类的,就算你们留有遗嘱,也没法避免这种麻烦。
错在谁?错在父母,因为父母没有一个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这件事更加坚定了我弘扬《弟子规》,推广孝道的信念。我觉得现在的老人家很可怜、很无奈。因为我们没有学《弟子规》,不懂得去孝顺父母,去奉献社会,而是天天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奉献。我们因为不懂得《弟子规》的教导,而失去了做人原有的本分。所以希望大家把《弟子规》都能落实下来,让这种不孝的事从我们身边消失。
《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因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我们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就会感恩,会珍惜,珍惜才能拥有。当你有一颗珍惜的心,你才会拥有朋友,拥有亲情。感恩才能天长地久,我们时常说感恩父母、感恩兄弟姐妹、感恩老板、感恩世上所有直接乃至间接帮助过我们的人。
我前一阵见到一个8岁的孩子,嫌他母亲又要了个妹妹,天天跟他母亲说:妈妈,你看你多麻烦,要我一个就好了,你又多要一个,多一个来分财产的。这是8岁孩子讲的话。8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生养他的父母还善良吗?说心里话,真不清楚。
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首先要从口做起,天天说好话,让父母高兴、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没有棱角,善由口做。现在很多人跟我说,秦老师,我很善良,就是脾气很爆。请问,您脾气上来的时候把人伤了,您是好人还是坏人?那还是坏人嘛。您发脾气时,除非没有冲撞对象,这叫好人;如果你有冲撞对象,厉害地冲撞家人,这也叫不善良。
第二,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我们都三四十岁的人了,还在天天骗父母,我们有没有孝顺父母?没有。父母从小希望儿子成龙、女儿成凤,我们倒好,初中都读不完就开始打游戏、上网,上学学一年学不会,打麻将两天就会了,这不是孝顺啊。
在这些孩子眼里,父母就是白痴一个,因为父母不懂网络。他天天打游戏,却对父母讲在学习。我就碰到过,孩子跟他妈妈说:你们文盲,你不知道,电脑里头天天教我学习,我都当团长了。其实他是在游戏里头当团长了。像这样的孩子有没有骗到父母?其实没有。他骗的是他自己,以后步入社会找不到工作,才知道晚了,后悔没学习,后悔没有珍惜父母给自己的上学机会。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该怎么做?简单说,我们先要做到三点。
第一,养父母心。我们出门在外要尽量稳定,不要天天生命不息、跳槽不止地换工作,让父母操心;要让父母在家里知道他的子女开车不急,不会出车祸;不饮酒,不会打架斗殴,不会夜不归宿,不会去声色场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子女要养父母心该做的。
可是我们好多人却没有做到。天天去酒吧、歌厅,却没有时间用来陪父母,就算回到家里面对父母也是愁眉苦脸;一到出门时又打扮得很精神。所以我们天天都在损害父母的心,让父母为我们很操心。我们孝顺没孝顺?没孝顺,伤父母的心乃是大不孝之行。
第二,养父母志。每一个父母都想让他的子女成龙成凤,没有哪个母亲说我要我儿子当农民、要我儿子做乞丐,都希望儿子以后是科学家、大学生,所以养父母志很重要。
我们现在这些孩子在干什么?有班不好好上,天天炒老板鱿鱼,比老板还厉害;天天在外面做很多有损父母颜面的事情,哪有养志啊?天天拿着上学、拿着生活要挟自己的父母。
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老人带我去他家见他考上名牌大学的儿子,我见到以后就对他说:你看你父亲很辛苦,培养你考大学,费了很多精神,你看他脸上的皱纹长了很多,头发也有点白了,你该好好孝顺你的父母。
我说到这儿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反驳了,说了一句话:秦老师,我父亲是最无能的一个人。这时候他父亲还在他面前坐着。而他说他父亲时候的那种表情,给我感觉好像他父亲是他们家的佣人,或者是男保姆。他说:我给他考了这么好的学校,给他省了多少钱?他连个大房子都没给我买,我以后怎么娶媳妇儿啊?如果我要再复习一年不是要多花他一年的钱吗?我省了这么多钱,他都不给我买个大房子,他是不是无能啊?
大家不要以为我这是在讲故事,这是真实的事情。我们不要认为这种事情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就在我们身边。
现在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就像做生意一样,总对儿子说:儿子,你要考100分,老爸给你买个笔记本电脑;儿子,你考个100分,老爸给你买个电动车;要不就是,儿子你考100分,老爸给你买个游戏机等等。
这种教育是不对的。学完《弟子规》我们就会明白,100分并不重要,道德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愿意让孩子考100分,而不是愿意让孩子培养道德,所以说错就错在了爹娘身上。当你把孩子当成了考试机器的时候,孩子自然就想了,我是考试机器,那你们夫妻就是摇钱树,做生意嘛,我考100分摇掉点钱下来买点东西;再考100分再摇掉点钱买点东西,所以这是做交易,哪能看到孝心?
我们要养父母志,不仅要考大学,更要做一个有德行的大学生。现在很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家天天喊没有人才。这是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毕业生道德修养不足。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老板,他每次在招聘的时候,都会亲自面试。他只通过应聘者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决定录用还是不录用。
他怎么考?他会在老板桌前摆两个凳子,最靠近桌的这个凳子会放歪。他就想看会不会有人把这个凳子摆正。面试的结果是来100多个人都很难遇到一个人能把凳子摆正。甚至有的人就坐在这个歪的凳子上面扭着身子说话,甚至有的人绕过这个凳子,站在老板面前和老板说话。这些硕士生、博士生啊,你不能说他们没文化,但他们却不知道进门以后应该很恭敬、很谦卑,把凳子摆正,端正地坐着和老板谈话。古人讲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这个小举动就看得出这些学生并没有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他们只是一个储存文化知识的仓库而已,这样的学生又怎能指望他会孝顺父母呢?
孝顺父母很重要。你看现在有人问你,不会问你们家存了多少钱,都会问您的孩子在干什么。有的父母很自豪,说我的孩子在哪个公司做老总之类的;有的父母就很难过,说我儿子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一个人的学历再高,没德行都是很可怜的。
有个真实的例子,讲的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中国学生,在国外求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却发现无论他去应聘什么工作都会碰壁。最后他才知道,原来是他在上学期间曾经逃过三次公车票,而这个事情已经通过监控系统被记录在案了。因此当他应聘时,公司都会发现他曾经逃票的这个行为,而对他不予录用。当他知道后,还认为几毛钱的小事怎么能和我这一个博士生创造的财富相比呢。他却不知道,为了几毛钱就能放弃做人品德、修养的人,又怎能让人相信他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去损害公司利益呢,因此有哪个公司敢录用这样的人呢?
如果这个博士的父母知道儿子因为逃票而在国外有了不良信誉记录以至于找不到工作的话,该有多伤心。本来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出国读书,是指望他光宗耀祖、为国争光的,可现在却做出这么丢人的事情。这能叫有孝心么?所以我们做人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忌到父母的面子、父母心里的感受,这才叫孝顺。
第三条是养父母身,这个养身很重要。比如我爱人,她很善良,很孝顺。她到北京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拿去给婆婆买了一个空调,这让我很感动。让我也觉得要为岳父家做点事情,想到农村洗澡不方便,我就给岳父家买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这个安完以后,他们全村人都说他家的女婿这么好。买太阳能热水器,在我们整个县城我是第一例,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有人在意。所以孝顺父母第一养父母心,第二养父母志,第三养父母身,才能真正落实一个孝的圆满。
此外,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礼貌,在吃饭时都是先给儿女端,让儿女先吃,然后父母再吃,这种做法颠倒了。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不少孩子骂爷爷奶奶和骂小孩儿一样,跟谁学的?跟父母学的。当你对你的父母都非常尊敬时,你的子女绝对学不会骂他爷爷奶奶。真是如此。
就拿我儿子来说,我记得 2008年11月23日我母亲过生日,我和我的爱人给她磕头的时候,我还不到两岁的儿子就在我们后面也趴在那儿,我妈吓一跳,怕他摔了,结果一看人家给她磕头呢。我儿子还说,奶奶不要摸,不要摸,说宝宝磕头,磕头。你看,我儿子还不到两岁,我都没有教过,他都知道给我妈磕头。所以说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礼节,自自然然都会传递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如果我们对父母都没有礼貌,又怎么可能对外人真正有礼貌呢?如果连对父母都做不到孝敬,又怎么可能真心有礼地去对待别人呢?只会在有利益需要时候表现出来所谓的礼敬,这不是真的礼貌,而是假礼貌。所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几句话都是有内在联系的,第一步就是孝,这很重要。
下面接着讲总叙的“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泛爱众”指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我们现在人有没有这种观念?没有,我们看见人家是省长时,恨不得贴在人家身上,恨不得他什么都不用动,给他饭也端来、水也端去;但要是看见一个乞丐,恨不得说,去去去,赶快走远点。我们有没有平等博爱的心?没有。
我们甚至在亲戚之中都有嫌贫爱富的心态。我就碰到过这类的现象,姐妹之间,姐姐非常非常有钱,就十分害怕她妹妹上她们家来,这个姐姐跟我说:我妹妹家里太穷了,每次来给我们带点不值钱的东西,走的时候我们还得大包小包地送她东西。这是亲姐姐讲的话,有没有平等博爱?没有。
所以我在2008年8月份左右注册了一个博爱图书馆。为什么叫“博爱”?因为当时有100多人报名参加做义工,称为“博爱志愿者”。因为他们要经常去学校送书、资助。每一个志愿者出去的时候身上挂一个“博爱志愿者”的牌,表明义工的身份。
博爱图书馆是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的非盈利性的组织,以赠送国学书籍为主。一年也就只开一次会,大家自发轮流在书馆里做值日。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所有的义工都要自己掏路费、掏餐费。这种和平相处、互相扶助的精神就是博爱。
“而亲仁”是指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但我们真能做到亲近有仁德的人么?说心里话,没有啊。
在我们老家那边打麻将的风气很重,父母亲朋都是“笑里藏刀脚对脚,垒起长城孩子乖”。父母一边打着麻将一边跟儿子说,你赶快学习去,妈妈赢了钱以后给你买好吃的;孩子就会说我等一会儿去学习,我先给你出谋划策,让你赢了这把再说。这样的孩子在亲谁啊?亲麻将啊。就算孩子去学习,他也会边写作业边想,我妈是和七条呢还是六饼呢,在琢磨这个问题而不是用心学习啊。因此说亲仁不容易啊。
我还遇到有的父母在看电视、看唱歌,却跟儿子说你去看书去。这个儿子边进书房就边想,刚才跳舞的那个女孩儿很漂亮啊,我要是找一个这样的女孩就好啦。家长们都在看电视,却让儿子去写作业,难啊。亲没亲仁?没有啊。现在的父母只知道一味地宠爱孩子,把儿女当宠物养,却不知道在言行上、思想上引导孩子,所以导致孩子不知道孝顺,不知道学习。
现在的人不光是没有亲仁,还在天天接触恶缘、搬弄是非,天天嘴里吐垃圾,说这家媳妇不好,那家老人不好;说父母不好,兄弟姐妹不好;说老板不好,公司不好等等。
我们大家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要想挣100万,就要天天和百万富翁一块;你天天和乞丐在一块,麻烦啊,你学会的都是乞讨的技术。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圆满的人,就要明白要多去亲近有仁德的人,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远离恶的环境,多亲近仁德的人。平时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慈祥是可以的,可是度要掌握好,不然就会形成慈母多败儿。你败你儿子是小事,你儿子以后危害社会,给国家、人民带来灾害就是大问题了。
我经常跟我爱人说,我宁愿自己儿子是白痴,都比他祸世好啊,白痴不祸世,他吃饱、喝好就行了。现在的人太聪明了,你看很多高学历的人在干什么?不是不赡养自己父母的,就是出卖自己国家的。所以我说,宁愿白痴,不愿祸世,白痴只是害到自己,而祸世却会害很多人啊。
所以我们要明白孔老夫子所讲的东西,无非让我们把人做好而已。因此教育的基础目标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虚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的人,要让孩子拥有高尚的品德,这才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
可是我们现在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跟孩子说:儿子,你要努力跟别人竞争,要当班长;儿子,你打架不用害怕,爸爸有钱,都可以摆平;儿子,你不用怕老师,老师要是对你不好,我去投诉他等等。所以说我们现在为人父母的人很多都不懂得该怎么教育孩子。还有很多父母也很懒散,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保姆,交给老师,自己玩自己的、忙自己的。
殊不知作为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最亲近的老师,所以父母的言行最为重要。
很多人一听让他学《弟子规》就说,我没有时间啊,其实他真的那么忙么?倒也未必。学习要利用三余:冬天为一年之余,冬天一般天黑得很早,正好可以早早回家看看书;晚上为一天之余,因为每一天晚上空闲时间还是多的,肯定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去学习;雨天为平日之余,如果下雨了,就少出去逛逛街、少点娱乐活动,可以在家里学习学习。
不说别人,就拿我来说,我出生于1981年,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有读完,完全靠朋友教和自学成才,到现在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但我一直坚持学习。我们现代人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更应该挤出时间来多学习。
咱们现在进入《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在叫我们的时候,要及时去答应父母,不要不理不睬。父母叫你做什么,就要立刻去做,不拖延、不推辞、不偷懒。在孝顺父母上面,这是首先应该做到的。
我去过一个人家里,他父亲对儿子说,你来问秦老师好。这孩子往那一坐,无精打采地瞅了我一眼,很应付地说了一句秦老师好。我就问他父母,是不是没给孩子吃早饭啊?孩子听了这话以后说:秦老师,我早上吃饭了。我说:那我怎么看你说话这么没精神啊。
你看,父母命,我们有没有遵循?没有。当父母让你向叔叔阿姨打招呼时,如果你没有打,或者很明显地敷衍了事,当场就会折损父母的面子。别人一看,父母教育出来这么没有礼貌的孩子,就会轻视你的父母,这就是损父母的心,伤父母的身,折父母的志。
现在的小孩天天花父母的钱,感觉父母像银行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没想过父母为了给孩子挣学费、生活费,付出了多少辛劳。我听说现在甚至有十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抢夺父母的财产,天天盼着父母把财产转到自己名下,不仅对父母不孝顺,甚至盼着父母早点死,他好继承遗产。
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田世国反哺之爱。田世国是2004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必须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才能延续生命。田家兄妹三人争相捐肾。最后田世国为母亲捐了肾,才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他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人。
现在我们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这样的儿女越来越少了。可其实在古代,各种各样孝敬父母的事例屡见不鲜。
当田世国获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时,记者问他心中是怎么样理解现代孝道的,他就说命都是父母给的,为父母捐个器官又有何难?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不计回报的,现在很多人都说工作忙,因此和父母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是不时地打一个电话,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把照片寄给老人看,每年陪父母去医院做一次体检,周末陪父母逛一下街这些事情,能做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有一天我跟我爱人聊天,我爱人说,咱家儿子很懂事,以后肯定很孝顺。我说你别指望他。她说为什么?我说你老了、我老了,还是我陪你、你陪我,儿子指望不住。
比如等咱们老了,某天他打来电话说要领老婆孩子回家吃饭,咱们肯定高高兴兴地跑出去买菜,做一大桌子等着他们。结果一会又来一个电话,是孙子打的,孙子说爷爷奶奶,对不起,我要去游乐场,所以我们不去您家吃饭了。谁最重要?对儿子来说,他自己的儿子更重要。所以我们要明白,当你怀中抱着你自己的孩子觉得很亲切、很疼爱时,千万不要忘记,你的父母在怀中抱你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感觉。
我还跟我爱人讲,现在都说女儿贴心,可其实也不一定。比如到了周末等着姑娘回家吃饭,结果一个电话打回来,说要和男朋友去看电影了。你说谁重要?男朋友重要嘛。所以说我们作为子女,往往在很多事情上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而更多地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孝敬老人就是要让老人高兴,给钱并不是衡量孝顺与否的标准。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很孝顺,因为给了父母钱嘛,这种态度就不对。谁说给钱就一定是孝敬?孝敬父母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田世国也说,并不是说非要捐肾才是最高的境界,那只不过是我家的特殊情况而已。你看人家多谦逊。
2005中央电视台评选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让田世国的故事最终掀起了一场被喻为重新唤醒现代人传统孝道的热潮,影响、感动了一大批人。所以我现在也天天在赞叹人,因为现在做好事的人太少了,所以要多隐恶扬善。
现在咱们电视里经常演,给老人让座位、照看孤寡老人等很多公益活动的短片,说心里话,做人本该如此,只是我们现在太缺乏基本的做人准则。所以国家政府没办法,只能天天这样推广,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应该做的。你看感动中国做得多好。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善良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的孝心,让更多的人懂得知恩图报。
我们下来看第二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前两句我们大家都看到了,一个是“父母呼,应勿缓”,指言语的方面;第二是“父母命,行勿懒”,是要我们行动来体现孝顺。这里就讲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给你说不要和同学打架,不要去上网,不要去和朋友偷东西、做很多不好的事情,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要听啊。
现在我们有几个愿意听“父母教”的?我就遇到很多三四十岁的人跟我说,秦老师,你看我妈是不是更年期?我说怎么了?他说我妈天天啰啰嗦嗦的,出个门老说你要注意开车、不要喝酒,天天如此。我们想没想过,你要不是他的儿子,他愿意管你吗?愿意教你吗?不愿意的。不论儿女多大,父母都会一直为儿女操心,100岁的母亲还在担忧她80岁的儿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父母教育我们的辛苦。可是我们现在还能不能看到“父母教,须敬听”的儿女呢?太少了。因为父母人老了,没权了,没钱了,就被自己的儿女不当人看了;父母唠叨多了就被认为是有病了,甚至你会跟别人说,你看我母亲是不是神经不正常啊?她是不是神经衰弱?这都是为人子女讲的话啊。
还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奶奶领着孙女在和很多人聊天,她就夸她的孙女很聪明,会说好多英语单词。她夸完以后,在场的人都伸大拇指,夸赞她孙女。这小孩儿也是非常高兴,抬头挺胸的。可过了一会看到别人不说她了,好像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能干,她就跟奶奶说:奶奶,苹果用英语怎么说?奶奶就说她不懂啊,结果这个孙女居然说了一句话,哎呀,奶奶,你白痴啊,连这个都不懂。这个小孩虽然学会了很多知识,可她却不知道当长辈赞美你的时候是鼓励你,而不是为了让你显示自己更高一筹,尤其不能对老人如此不恭敬。
这件事以后我就跟爱人说,咱们两个好好学习吧,要不咱俩一个初中毕业,一个只上过小学一年级,不能让儿子以后有文化了也说我们白痴啊。说心里话,要不是我一直在落实《弟子规》,努力教好他,他以后肯定也会这样骄傲地嫌弃我们。我们不要认为《弟子规》讲的东西都离我们很远,其实很近,就在我们自己身边。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所以应该恭敬地聆听。可是我们现在都嫌父母啰嗦,嫌父母烦。现在很多孩子一上大学就都不愿意回家,连电话都不给父母打;父母想给他打电话吧,又怕耽误了学习时间,所以只能自己忍着不打。可子女什么时候能想起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呢?没钱的时候,打个电话说,妈,我没钱了。这些孩子想不想父母?不想。他想什么?想钱。所以我们很多人活了一辈子,没有学《弟子规》,不会做人,不懂孝顺父母。
第二句是什么?“父母责,须顺承”,就是父母在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非常恭顺地、虚心地去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这样才对。可是我们现在的父母敢责备孩子吗?不敢啊,因为孩子会要挟父母。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母亲说他两句,他就说,你再说我,我就要离家出走了;或者你再说我,我明天就不上学了,以此来要挟父母,跟父母讨价还价。我们也知道现在离家出走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很多都是父母一责备,自己就睹气离家出走了。这是什么原因?父母没学《弟子规》,所以不会教育;孩子没学《弟子规》,不明白该怎样做儿女。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两个儒家的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孟子。孔子和孟子相差了200年,孔子的一个行为就感动了200年后的孟子替他弘道。人们称孔子为“先圣”,称孟子为“亚圣”,因为孔子是他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孟母,我记得《三字经》说“子不学,断机杼”,这是孟母教育孩子的故事,说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你看这个母亲很有智慧,没有直接说孩子,用行动来教育他。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的织才能织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亚圣”。
前两天我去一个将军家里,看到了一副字上面写着“亚圣宗孙”,我一看写字的人姓孟,所以他称“亚圣”是他的祖先。
看到这个以后我就想起曾经有人问我说,老师,你姓什么?我说我姓秦。他立刻就说是不是秦始皇的秦?我说你为什么要说秦始皇的秦?你为什么不说我是秦桧的秦呢?难道秦桧没有后代吗?有可能我就是秦桧的后代啊。
这说明人都愿意向有名望、有德行的人靠拢,这是人之本性。所以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明白,我们的一言一行是会涉及到子孙的。就像我们姓秦的人,我们老家整个村庄都姓秦的,大家从来都不愿意去西湖,因为秦桧在那边受罪,我们觉得去了会很惭愧,很没面子。
所以说祖辈的一个德行就会让子孙抬头挺胸;祖辈的一个恶行,也会让子孙灰头土脸。其实秦桧的父母积没积德?肯定积德了,不然他怎么能当宰相?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的一言一行不是说没就能没了的,秦桧的臭名声上千年也没消失。我听一个美国朋友讲,现在国外有一句话,说孔圣人出生在中国,是世界的圣人;秦桧出生在中国,是中国的秦桧。这个话很有意思。
我虽说表面姓秦,实际不姓秦,因为我看过族谱,我爷爷四代以上不是姓秦,是给秦家顶门的,后来为了报答秦家养我祖先之恩才改姓秦的。我经常在讲课中会讲到这个典故,也是在提醒我们大家,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本性都是会去靠拢仁德之人的。你看现在姓孔的人都很乐于说自己是孔老夫子的后代,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也都会遵循孔老夫子的教诲。
我们接着往下看“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冬则温,夏则清”,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我曾经遇到过司法部一个老部长,70多岁了,结婚很晚,50多岁才结婚,娶了人家的小女儿,所以他岳母就比他大十多岁,有80多岁。我亲眼见到他岳母过生日的时候,他给岳母磕头,他岳母非常感动。他就跟岳母说,我自己的父母去世很早,所以我一直没有孝敬老人的机会,在您面前我才真正尽到了一份孝心。
夏天热了,他就给岳母装个空调,冬天担心暖气不够热,又给岳母买个电暖器。每年入冬之前他都会把岳母接去医院,给老人家做体检,顺便给老人输点疏通脑血管的药物,提前做个保健。老岳母住在六楼,但是每次买到老人喜欢吃的东西,70多岁的老部长都亲自送上楼去,虽然他有腰间盘突出,但也绝不让别人去送,送上楼去还告诉保姆怎样做,营养才更好。这个老人家真的是做到了孝顺,真的做到了“冬则温,夏则清”。很让我感动。
还有个故事,讲的是“二十四孝”里头的黄香温席。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起暖被褥,我就想起我爱人经常会给我儿子暖被褥。我家孩子在外面玩,我爱人就说,妈妈给你暖被子去。因为孩子单独一个小床,床上也没电褥子,所以她就会给孩子暖被褥。我就想,其实小时候父母都给我们暖过被子,只是我们长大了,就不记得了。我们家儿子如果把他睡的地方尿湿了,我爱人就会把儿子抱到我们中间来,她去睡到湿的地方,这让我也觉得很感动。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永远都是全心全意,不求回报的啊。我跟我爱人说,你为我、为我们秦家,为儿子付出了这么多,你这一生都不用上班,不用去挣钱,我养你就行,因为你对我们家的这种付出,使我感恩戴德。而现代人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就是因为不念妻子生养子女之恩,夫妻只讲钱,不讲恩德,不讲情义了啊。
话说回来,行孝不只是像黄香这样的小孩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的应该做的。尤其是当父母上年纪后,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从精神上对父母给予关爱。
“晨则省,昏则定”。指的是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傍晚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现代人大都离家在外,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可以打电话报平安啊。我有一个学生,他原来老怕他爱人给岳父岳母家里打电话,因为长途电话费太贵,一个月就要花好几百块。但跟我学了《弟子规》以后,他不这么想了,不觉得是浪费电话费了,而且还认为应该多给老人打电话。
我们在外面时,父母天天在为我们操心,正所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会随时随地把心放到我们身上。因此“晨则省,昏则定”,我们应该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跟父母讲工作很顺利、老板很照顾,这样就能让父母心安,他们睡得也香。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老板,很富裕,而且他很孝顺。他给我讲了他母亲的事情,他母亲是农村的一个农家妇女,一个字都不认识。后来母亲得癌症了,住在医院以后他们兄妹三个都经常去陪母亲。因为我这个朋友很孝顺,轮到他陪的时候就没有让他的弟弟妹妹来,而是在床前昼夜陪伴。
陪床的时候他就问母亲:你在病床上要是觉得无聊,想干点什么就跟我说。他母亲就说:我这一辈子也不认识字,连你们几个的名字都不会写,你教教妈妈写你们的名字吧。他就拿了张纸,很有耐心地教了母亲他们几个的名字。他母亲在写名字的时候,他还给母亲写了一句,妈妈我爱你;然后也教了教他母亲自己的名字怎么写。他母亲就在旁边练习写字,因为他实在是太累太累了,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发现他母亲已经去世了。
他就觉得没看到他母亲最后一面,心里确确实实很难过;可是他看见他母亲去世时还在微笑,手里还拿了张纸,拿了一支笔,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三个孩子的名字,后面还写了一句话:“妈妈爱你们”。
当这个老板讲到这的时候,他是哭着讲的,他说一个母亲到死的时候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却学会了子女的名字,而且临死的时候写的一句话就是,妈妈爱你们。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面对如此深厚的亲情,我们作为子女的,是否尽到了孝道?
我们现在的人,母亲多念叨一句话,我们就认为母亲更年期、神经衰弱,嫌母亲啰嗦。我们天天怕父母生病拖累我们,怕父母花我们的钱,兄弟姐妹之间也总会为谁多花点,谁少花点而争吵。可我们想没想过?我们的父母何时会因为你多花钱而不养你,不照顾你?
现在的各种行为、言词都是我们作为子女不该有的。所以说《弟子规》是我们所有人都该学的。我昨天还跟一个朋友说,即使让我明天去世,我今天心里都很安慰,为什么?因为我明白做人该做的事情,我明白了我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明白了我人生本质的善良和责任。落实我们的孝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做的事情。
有人觉得一天要问候父母两次,太麻烦了。我就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思念是无时无刻的。母活百岁,常忧八十儿。有的母亲,在冬天也盖很薄的被子,因为她怕自己盖得暖和,睡得太死,孩子爱蹬被子,她怕孩子感冒,必须时不时醒来看看孩子的被子有没有盖好。
我们家有孩子以后,我晚上很容易中途醒来,为了看看孩子有没有把被子蹬开,怕他冻感冒了,我爱人也是如此。有了孩子以后才能亲身体验到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关心照顾,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不可思议的。
比如我们家孩子上学要坐一个小时公交车,为什么选这么远的学校?就是因为当时听到别人讲这家学校的伙食特别好,对孩子的健康有帮助。所以我们觉得大人累一点,远一点都可以,让孩子身体好最重要,可见我们处处都会想到孩子的感受。
从这上面,我就理解到,在我小的时候,父母一定也是用这种慈祥的心来这样对我的,所以每次体会到我对儿子的那种心情时,我就会想到我的父母。
要知道父母连睡觉都在挂念孩子,更何况在白天的时候。当孩子早晨起来一个躬鞠下去,说:妈妈爸爸早上好,昨晚睡得好么?这时父母发现你的额头发亮,代表昨天晚上觉睡得很好,父母就会很高兴。父母总是会为孩子对自己的一点关心和进步而感到高兴。
最近几天我就很高兴,因为我家儿子会背《弟子规》了。国学可以治人未犯之罪,当内心世界起恶念时就会想到《弟子规》上讲的要孝顺父母,我如果犯法父母会很难过,就会改邪归正了。
做子女的晚上放学回来要主动问候父母。父母一看孩子气色不错,在学校应该没有打架,没有跟同学、老师有冲突,觉得孩子在学校很愉快地度过一天,父母也就会很放心。所以一天两次问候,能减少父母很多的担心。你想想,“晨则省,昏则定”是不是多余的?不是。
当然从小懂得早晚问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是对父母的关怀,是让父母不担心,但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因人而异。如果父母觉得我们打电话花费太多,心疼,那我们学《弟子规》也要讲究圆融,孝顺父母,一定要顺乎亲意,要理解父母的心意,早晚问候这个形式背后,最重要的是让父母心安。如果早晚问候让父母反而担心你花那么多的钱,那就跟孝的本质背道而驰了。
况且真正能让父母安心的绝对不是一天打三次、五次电话,而是你的道德学问、为人处世是否能真正让他们信得过,能让他们不操心。所以尽孝要重本质,不能在形式上过于刻板,应该通权达变。
当你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脾气很好,很有德行时,就绝对不害怕、不担心你在外面打架斗殴、惹是生非了。当你的父母知道你不喝酒,就绝对不害怕你酒后驾驶了。所以说孝顺就要求我们从本质上去落实。
所以我们只有抓住本质,活用圣贤教诲,才能够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活状态当中,把它灵活运用,把它发挥得让父母欢喜,让所有接触我们的亲友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魅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