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感应治病二事

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
管理员
2845
文章
2
粉丝
戒杀放生评论阅读模式

我出生在甘肃,小时候家里穷,没菜吃,大人们告诉我,那些地上跑的动物都是菜。学佛后我开始放生,深深体会到没有比拯救一个个鲜活生命更有意义的事。百闻不如一见,通过一些亲身所见,我也领悟到放生其实也是在救自己,我身边有些道友就是通过放生从重病的死亡边缘中走出来,这让我对放生的功德更有信心,也意识到业因果不虚。

(一)苏先生戒色网-https://jiesew.com/31199.html

初识苏先生时,他有着我此生我见过的最大的肚子。

我先认识苏先生的夫人梁女士。第一次见梁女士在盛夏六月,那时梁女士还没皈依佛门,她为身患重病的苏先生放生。听说苏先生身患肝硬化,已是晚期,正住院治疗。我们有一阵子每天放生,每次都能见到梁女士拿出不少放生款。梁女士特别虔诚,她相信,每解救一条生命,就意味着丈夫有救了,她的信心就那么大。

一次,我告诉梁女士,让苏先生来一趟,亲自参加放生。

次日,苏先生来了。他坐在一棵树后面,全身因大量积水而浮肿,身重有两百多斤的样子,挺着鼓鼓囊囊的大肚子。肚子之大使得他的腰围比身高还要长得多。露在短裤下面的小腿表皮,因过于肿胀紧绷而发亮,有一触即破的感觉。他脸色紫黑,喘着粗气,精神沮丧,垂着头,瘫坐在地,一句话不说。

震惊之余我油然生起了怜悯之心,很想对他说:“念佛吧,祈祷佛的加持会消业。”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没说。有的人即使生命快结束了,如果有人告诉他(她):“念一句佛号对你有好处。”他(她)还是不念,可能还会造口业。我知道孝道的接受度比较高,就对苏先生说:“既要放生,还要忏悔。父母在世,在其前面磕头,已故者,在其像前磕头忏悔,将你以前不孝父母的恶行统统说出来,忏悔消罪业最快。”

后来听说,苏先生回家后扑通一声跪在亡父像前,说道:“爸,我给您磕头”。

从此以后,每次放生,苏先生都坚持去,尽管走路时是那么的困难。慢慢地,苏先生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大约三个月后,一次放完生回去,吐了不少黑血。又过了大约两个月,苏先生去医院复查,原来的肿块消失了,此后身体状况越来越好转。

因为苏先生身上发生的事情,他的家人、亲朋都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信心,纷纷皈依上师,也积极参与放生。连他八十多岁的、以前不信佛的岳父母也发愿皈依上师、发愿念600万阿弥陀佛佛号。

苏先生现在是放生共修的义工。

 

(二)王先生之父

那年六月与梁女士一起前来参加放生的还有一位王先生。那年冬天,王先生的父亲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医生建议手术治疗。王先生不相信检查结果,携父进京复查,结果依然是恶性肿瘤。王先生发了放生救父的心愿,请我在甘肃为他父亲放生。

时值春节,王先生带父亲回家乡过年,准备年后再进京治疗。年后去医院复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消失。短短几个月,就发生这么大变化,王先生相信这主要是放生的结果。惊喜之余,王先生逢人就说放生功德,劝人放生念佛。

类似的放生感应事件还有。

从业因果规律来说,累世杀生或者伤害过众生,果报成熟时则会短命或者多病。《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总结了长寿的十种秘诀,其中就有自己不杀、劝他人不杀、赞叹不杀、放生护生等等秘诀。莲池大师云: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

当然,我并不是说放生能包治百病。上师希阿荣博堪布在《透过佛法看世界》一书中总结了患病的三种原因:"一是外感,外受风、寒、 暑、湿之患;二是内伤,用心过度或沉湎于酒、色、财、气;三是宿业,往昔的恶业、因缘现前。"如果是宿业导致的疾病,放生等善事有助于消业。

苏先生和王先生之父的疾病有可能跟宿业有关,是故放生对身体康复有很大助益。

放生很殊胜,不仅可以为自己消累世累劫的杀业,也可以积累资粮,还是善知识长久住世之因。希望见到此文者能对放生功德生起信心,祈愿世界和平,祈愿众生得安乐,祈愿善知识长久住世。

百岁老人叶曼:我已吃素90年 戒杀放生

百岁老人叶曼:我已吃素90年

时光倒流至1921年,京城一家涮羊肉店门前。一对青年夫妇领着自家的8岁小女孩来吃涮羊肉。在店里的厨房门前,厨师正在死拉硬拽着一只要宰杀的羊。那羊凄厉地惨叫着,跪在那里,就是不肯进门。 羊的那 哀嚎声,...
放生布施的神奇变化! 戒杀放生

放生布施的神奇变化!

人人都追求幸福,我也不例外,人人都希望有财,我也是这样。记得以前刚出社会的时候,由于是中专毕业,一直找不到工作,到处碰钉子,天天都抹着眼泪,为什么一直找不到工作,为什么连养活自己的最低限度都没有,于是...
在家应该如何护生,放生? 戒杀放生

在家应该如何护生,放生?

1.我们在家应当以佛法的因果道理教导家人,这样才能使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有杀生的念头。 2.每当遇到父母、家人、朋友的生日或亲人的忌日时,应当买生物来放生。 3。有道德的家庭,如果想要教化家族中的人...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