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求,才得大自在

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要求它干什么?求得了,那个利益太小太小,等于求人间富贵一样,你的享受昙花一现而已。你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求了,你所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像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多自在!观音菩萨为什么这么自在?观音菩萨无求。观音菩萨什么都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性德显露,才得大自在。

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自在?样样都贪求,求的太多了。求的太多,烦恼就跟着来,求不得苦。没有得到想尽方法求,求到之后,想尽方法又怕它丢掉,结果还是要丢掉。你看穿事实真相,你的心就放下了,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要了,反而得大自在。戒色网 - 戒淫网-https://jiesew.com/31139.html

我们的愿望很多,想这样想那样想不到,想不到很苦。如果聪明人,我不想就算了,不想就不苦。你天天想,这就苦!所以觉悟的人,佛常常教诫我们知足,知足常乐。知足就是我不求了,「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这条苦就可以离开它。如果你要跟人家争,要多求,那求不得苦这一生是够你受的。

真正要做到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间,「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我们过一点简单的生活,每天能吃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非常快乐了。快乐从哪里来?你不争不求就快乐。烦恼从哪里来?于人争,于世有求,你就烦恼。为什么?求不得苦,得到了又怕丢掉,患得患失,这很痛苦。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这么一点点,我也不积蓄,我也不储存,你多快乐!我在这个世间活一天算一天,明天不去想它,我们就得自在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生活方式是乞食,也是沿门托钵,真正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他采取这种方式给我们很大的教训,他教我们什么?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所以他的心多清净、多快乐,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生活过得那么简单,愈是简单的生活愈健康。

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在哪里?你看佛那个样子,那真正幸福美满;就是说,世间所有这些欲望统统放下,他生活在智慧里头、生活在道德里面、生活在大自在里面,法喜充满,这是真正究竟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中国人常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他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丝毫希求,教化众生、帮助众生,不希求众生的回报。

所以,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所有出家弟子定的标准。为什么?你能尝到法味,你能快乐无比。人只要无求,没有欲望,心开意解,心是清净的,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多快乐、多自在。一有求、一有争,那叫造业,不但自己生烦恼,还有业报,没有办法出离轮迴,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太苦了!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

人要把所有欲望统统放下,这个人就成佛。佛没有欲望,但是福报跟智慧是圆满的;有欲望不圆满,有欲望永远不知足。所以成佛不难,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智慧,放得下是福报。福报从哪里来的?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不是外面的。外面没有福报,外面所得到的全是烦恼、全是业障,所以福报是从自性里面生出来的,这是可尊可贵。

人一定要知道离欲,离开执着,一切都不再执着,证阿罗汉果,离开分别证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就成佛。佛法修行功夫是放下这些,这些东西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凡是自性清净心没有的,统统要放下。

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怎样过这一生?看破、放下。看破是样样都明瞭、样样都清楚,佛法的名词讲,性相、事理、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看破。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说你多自在。在这个世间「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别人争、我们让,别人进、我们退,这是诸佛菩萨、圣贤人教我们,生活、工作、处世待人的心态。于是我们的生活就自在、就快乐,自在就是佛家讲的解脱。随缘而不攀缘。

知足常乐,生活很好过。有衣服穿,三餐饭吃得饱,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够了!不必再求了。再求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求了。你的心定了,你才真正享受到安乐,用这个方法调伏其身。世间人所争的都是假的,一样都带不去,一样也争不到,那都是愚痴造作罪业。真正明白人、觉悟的人,不再争了,统统放下了,一心向道。向道就是向清净心,向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

自度与度他 学佛修行

自度与度他

大乘经上常说,人必须自度而后才能度他,佛讲的话句句都有很深的意思,可是有些人断章取义,把佛的话误会了,于是急着先自度,然后再度他。把自度、度他分成两桩事情,错了,佛讲的是一桩事情。 众生包括自己,自己...
修地藏经布施戒婬,获得全年三倍收入 学佛修行

修地藏经布施戒婬,获得全年三倍收入

在下以前多次通过念地藏经使自己用算出有问题的事情得到比较顺利的解决,但从来没有明确向菩萨求过什么。 有一天看《地藏菩萨灵感录》看见很多人发愿念地藏经治病延寿都如愿了,就是没有看到求财感应。忽然动心想既...
学佛,要把這些障碍放下 学佛修行

学佛,要把這些障碍放下

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念头一转,凡夫就成佛,问题是你能不能转得过来,你是不是真肯放下。这种人叫上上根人,他一下就明白了;上中下三根不行,那慢慢来,慢慢的放。像我们这种根性,佛教给我们先放下执著,...
学佛修行 康寿之道 学佛修行

学佛修行 康寿之道

《譬喻经》上有一个记载: 从前,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其中有一位老师父证得了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沙弥。 那位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下七天,他的心里就这么想:“如果小沙...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