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0后学习传统文化和佛法的体会

一、缘起

我是一名80后的湖南小伙,2007年夏天,我大学毕业那年,有源接触到一本《了凡四训》,封面写着“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当时我也不知道这本书讲什么,但是却有一种亲和的吸引力让我把它带回了家,从这本书开始,我和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把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传统文化结缘,真正能改造自己的命运。戒色网 - 戒淫网-https://jiesew.com/23679.html

这本《了凡四训》是文言文的,后头附有几个白话文的故事,我从头看了一遍,当时也没看的非常懂,但是心里大概知道意思,就是教人行善积德。书中有一副插图,是一个和尚盘坐在地上,左右两边写着“难做能做、能行能行”,我对这几个字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觉得很精进,书的封底还有印光大师的开示,写着“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当时我虽然不懂,但是有直觉告诉我这个是真理,这可能就是大家说的悟性。

看过原本之后,我继续看净土法门法师讲解的白话版《了凡四训》,所实话,这本书第一次看触动了我的心灵,我觉得以前多年的学习没有哪个教我们人生是怎么回事,生命里头的顺境和逆境是怎么来的,如何用善念、怎么行善事,净土法门法师见解独到,我第一次感觉圣贤的教导很慈悲,很伟大,同时心中对佛法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了凡先生讲到世界上有十大善事,借此机会给大家分享(附后)。也是差多不的时候,我观看了jing空老法师讲解《了凡四训》的视频,他老人家真是个悟性极高人,而且心肠非常慈悲,每句话都切中要害,直指人心,那时我的内心就感觉这种人是圣贤。

受到《了凡四训》的影响之后,我逐渐的在网上查找净土法门法师的视频,讲话,进一步接触到了佛法和传统文化。2010年我有缘接触到了《名称删除》,这个片子头一次观看时给我的震撼很大,通过影片我了解到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过度追求物欲、缺少感恩,缺乏道德的社会,同时也教育我们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改变命运,感谢陈大惠老师拍摄这部纪录片传播天下,到今天我还觉得这是我这辈子看过最好的一部教育片。

大概是在2011年,我无意中得到了《俞静意公遇灶神记》的光碟,是一部八集电视连续剧,我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感觉和《了凡四训》这部电视剧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些类似又有些互补,俞静意公和了凡先生都是从一个迷惑颠倒,充满坎坷的人生中一路走来,在有源接触佛法和圣贤的教育后,发心悔过,决心行善救人,通过长时间的坚持行善之后命运发生了转折,最后他们将这一生坎坷传奇的经历写成书传播给天下人,希望有缘人接触后,以他们的过错为鉴,看清自己身上的缺点,真诚忏悔,采取实际行动改造命运。

2012年,我有缘结识了寂静法师的新浪博客,我觉得这个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好的博客,整个博客中充满着正能量,寂静法师精辟的观点和慈悲的内心感动着我,让我臣服于他的道理,其中他讲的一句话很经典,“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对于跟我们有怨的人,要去宽恕;对于跟我们有恩的人,要去报恩”。他还告诉年轻人顺利人生有四个法宝,是忏悔、宽恕、感恩、祈祷,只要按照这四个法宝去做,命运的基因就改变了,生命中很多问题自然就消失了。我真心推荐大家多看看这个博客,也许会带给你一生命运的转变。

二、忏悔、改过

通过这些缘分,我开始逐渐实践,存善心,行善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感觉自己勇猛精进,有时又被以往的烦恼习气所困扰,感觉寸步难行,甚至有时会失去信念和信心。我体会到有两股量在我思想里搏斗,我也知道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两天就能立竿见影,这个过程是曲折的,需要耐心和勇气面对,我也发现我身上的习气一点点消失,我决定继续坚持,看看以后会发生什么。

一转眼到了2012年年底,当时的我感觉自己学习了很多传统文化,也实践了一段时间,但是生活中还是有几处的发展不顺利,我也思考过,内心反省过自己的错误,但是还找不到最根本的原因,我真的感到迷茫和困惑。也是在这段时间,我再次观看了《俞静意公遇灶神记》这部电视剧,可能是因为我以前的积累,这次观看感悟比以前要深刻,尤其第二集,我反复看几遍,我真的很推荐大家闲暇时多看这部片子尤其是第二集,因为整个片子的精华都在这。

我反复对照自己的行为和片中灶神(张轩先生)提到的道理,发现自己的命运全都可以用这些道理来解释,其中最精辟的是“意恶”这个词,身口意三恶业,意恶为最大;身、口二业都从意恶而生。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净了,身口自然清净;意要是不清净,身口假装也无济于事。俞先生过去就只在身、口上假装,意恶则丝毫没有改变。但是神明的鉴察特别著重“意恶”,所以说‘君逃祸不暇’,意思是逃避灾凶都来不及了,还求什么福?真是太有道理了。

所以意恶这个自己以前忽视的地方,才是我一直遭遇挫折的缘由。反观自己,虽然学习传统文化,也做一些善事,但是没有真正从心上去下功夫,有时念头里还是一些妄念和恶念,这个在我修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没有真正根除。大家千万不要忽略“意恶”对我们的影响,要领会“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道理,就算你没对别人直接做什么坏事,但是你的心中存有恶念,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对你的命运带来无法估量的打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意恶堵住了我们生命中种种因缘良好的通道和悟门,让生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碍,这个道理太深了,真的要用心去体会。

除此之外,通过片中张轩先生的指点,我身上的习气大概能归纳为:意恶、意婬、妄念三条,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造成我命运中的挫折,但自己浑然不知,现在想起来真的感到羞耻。希望大家也对自己进行反观,看看这三条是否命中,哪条比较严重,要用真心看到这一点,才能进一步忏悔和行动。

在这里,我想提一点我的忏悔,因为感悟颇深,是对我的母亲。由于父母从小就离异,母亲一个人带着我成长,后来她由于忙碌生意,照顾和关心我的时间可能就减少了,晚上很才回家,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间都不多,而且我们没注意进行沟通。后来我经历了不少挫折,由于内心受到伤害,压抑难忍,把种种不顺利归咎于家庭的离异和母亲的不关心,还和她老人家争执,母子关系一度紧张。后来遇见传统文化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顺利主要是因为对母亲不孝顺造成,内心非常忏愧,“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训真的不假,我自己德不配位也应该受到这个惩罚。最近看中国佛教文化网,有一篇《母亲的十大恩》的文章,总结的非常到位,机会难得,我把它分享给大家(附后),母亲的恩德是我们都不能想象的,希望大家看过之后能时常想起母爱的伟大,坚持孝顺父母。

三、亲身经历

下面我想把我的各种机缘和挫折都简单列举一下:

我的陋习:抱怨家长对自己不关心,有时看不起他人,好强心较重,自尊心重,有时有些势利,有时很虚伪,曾经过度手婬。

我的打击:父亲早逝。高考挺失败。大学读书不顺利,受同学欺负。参加工作和领导同事相处发生矛盾。工作后晚上睡不着觉,很痛苦。内心充满矛盾,苦于找不到出口。找朋友方面苦于遇不到相互心仪的女生。

我的机缘:接触《了凡四训》和《俞静意公遇灶神记》,听闻佛法,学习传统文化。

我的忏悔:向家人忏悔我的抱怨,向朋友忏悔我的轻慢、向同学忏悔我的不善、向同事忏悔我的不敬,向我自己忏悔我的意恶。

我的改过: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发现别人身上优点的习惯,真心赞扬别人的优点。不管别人对自己怎么样,总之要心存善念,对被人不能生嗔恨之心。做到不间断力行善事,不管大事小事,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用心帮助。有机会就传播传统文化。

我的感应:2013年以来,首先是心里很舒服和平和,长期实践之后就算遇到以前不喜欢之人和事,也能开心宽容的看待,并且能为他人着想了。人际关系也慢慢好转,每天给别人一个笑脸,感觉别人也发自内心的给自己微笑,心里很温暖。做事情也逐渐顺利,感觉的后头有一股充满活力的能量在帮助自己,指导方向,很感动。和妈妈的关系得到了修复,甚至比以前要好。找到了互相喜欢并能结伴一生的女朋友,很欢喜。我晚上也睡得香香的了。总之,做善事是一种快乐,以前功德差现在就应该用心多做好事,起码心理和身体都会健康。

四、认识

我想说一下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还有我们的障碍是如何在这个大环境下形成的。

第一个是家庭教育方面,我是80后,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是读书,如果把成绩考好,其他的都好说,家长比较缺少对子女心灵成长和行善方面的教育,而且现在的家庭由于不和谐,离异的比例太高,对青少年儿童成长中产生的伤害很大,我就是其中活生生的代表。第二个是学校教育,多年教育后让我们形成的思维是唯物论、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缺少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教育。第三个是社会教育,今天的社会氛围强调的是竞争、个性,我几年前也是很认可这种想法,现在看来都错了,大家在这种氛围下没有了关爱和理解,缺少了同情心。第四个是网络教育,网络的世界提倡分享和互动,但是也一样传播灰色文化,比如抱怨社会,黄-色信息,娱乐文化,我们不知不觉都到熏染,现在几大门户网站都传播亚黄-色文化,并且附带图片,对青少年心灵影响是很大的。第五个是心灵的自我教育,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灵中都存在五蕴,由此可以生出仁义礼智信,也可以产生财色名食睡,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家庭和学校没有长期传播圣贤教育,但到处都是竞争、娱乐、色倩,可以说极易培养后者,稍微不注意内观,就会造成极大的心灵毒害,形成之后非常难以驯服习气,苦不堪言。

五、心得

佛法和传统文化都是讲是因果,可以治病救人,是真正的圣贤教育,我观察了人生中经历的各种人,有的人生一直顺利,有的多半不顺,有的顺逆境各占一半,我发现用发现佛法和传统文化的因果原理来解释完全应验,要不你积了功德,要不你做了坏事,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的,总之要百分百的深信因果。

我顺便说一下改过的心得,首先,修行改过绝对没有捷径,只有反复学习,反复实践,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进步。《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改过要发勇心,发畏心,发耻心来改过,我们不妨借鉴,心中要相信了凡先生和俞静意道人能成功,我们也能成功。有人问为什么要发这三心?其实我觉得这三心都可以归纳为善心,如果要改造命运就需要这三种心来指引我们前进,这好比指导思想,而且我觉得这个是根除意恶的不二法门,先用羞耻心发现我们的错误,用敬畏心来让害怕规律,再通过勇猛心让我们采取行动悔改过错。

还有,发心改过不能急于一时,也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方法,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需依据自己的根性来寻找适合自己的改过之法才能有效果。有一个方法不妨试试,可以把身边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指点看成菩萨下凡的点化,不管他对不对,绝对不起怨恨心,回头反思自己,这样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改过;还有,相信的力量力大无穷,只有百分之一百的相信才能有效果,要做到一门深入,心无旁骛才能看到光明。怀疑是学习中最大的障碍,五毒之首便是怀疑,如果对传统文化和佛法没有了一丝疑惑,等于贪嗔痴慢没有了根,失去了失去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命运的障碍就会一点一点地化解;另外,还有一个法门,就是引导自己为别人做事的乐趣,你想想杨善洲、雷锋他们为别人做事会苦和计较吗,他们往往是用一种精神境界在行善事,为别人做你就会放下自己,做起事来往往会勇猛精进,思想上也会有一种不能言喻的喜悦。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这句名言,学习佛法和传统文化后更应该把它理解为“心灵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为人心是命运的根本,人心的善恶引发的因果是命运的自然规律,没有谁能改变这一点。所以,我们每个人如果遇到挫折和打击,先想一想自己的念头出了什么问题,发现错误后要真正下功夫去悔改。

我深信传统文化和佛法的力量,相信真心忏悔的力量,借这次机会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挫折和修改习气的方法、心得和大家分享,真心祈祷有缘人能看到,而且还希望有感而发的人也一起学习我们中华圣贤的优良传统文化,并分享自己的心得,让更多的人一起努力学习。最后借jing空老法师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要活在爱的世界里,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要活在互助合作的世界里”。

改心

《母亲的十大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妈妈怀胎十月,用心呵护,即使身材走样,皮肤变差,也不在乎,只是担心牵挂肚子里的我们是否健康平安。

第二、临产受苦恩,当妈妈快生产时,担心生产是否顺利,孩子生下来是否四肢健全。

第三、生子忘忧恩,在生产过程中,虽然受尽煎熬,但当听到孩儿呱呱落地的哭声时,所有的痛苦都忘记了。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不求回报的,总使把最好的留给我们。

第五、回干就湿恩,父母总是想尽办法,不计一切代价,即使自己牺牲受苦也没关系,就是希望我们快乐。

第六、哺乳养育恩,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妈妈好像大地滋养著我们,爸爸好像天空保护著我们。

第七、洗涤不净恩,妈妈在年轻时也曾天生丽质,但是身为人母之后,为了我们夜以继日的操劳也在所不惜。

第八、远行忆念恩,父母对我们的爱,不只是小时候的关心疼爱,就连我们长大以后,一样牵肠挂肚,怕我们吃不饱穿不暖。

第九、深加体恤恩,父母恩情重如山,要报答已经很困难,如果等到长大,父母年老才想要报答,已经来不及。

第十、究竟怜悯恩,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绵绵密密,岁岁年年,即使我们再不乖,再不孝,他们终究用宽容怜爱的心来照顾疼爱我们。

了凡先生说天下的十大善事:

一是与人为善;
二是爱敬存心;
三是成人之美;
四是劝人为善;
五是救人危急;
六是兴建大利;
七是舍财作福;
八是护持正法;
九是敬重尊长;
十是爱惜物命。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如何真正发菩提心? 学佛修行

如何真正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第一个要警觉这个世间苦,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乐,我们要离苦得乐,这是真正觉悟。第二个觉悟,要利益众生,要能够舍己为人。我们想一想,今天众生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是佛陀的教育,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 「...
细讲弟子规 第二集 弟子规

细讲弟子规 第二集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要具备正确的判断力,才会做对抉择。一个人是不是生下来就会判断?还要透过学习,他才能够形成判断力,才能下对抉择。而这个判断力要取决于他的理智、智慧,他才会下对判断。假如没有智慧、没...
孩子为什么会悲观、抑郁?跟你有关吗? 传统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悲观、抑郁?跟你有关吗?

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写过一本书叫《活出乐观的自己》,估计很多人都看过。 几年前,我就读过这本书,当时感触并没有那么深。这两年,经历了疫情与世界的“封锁”、教培行业的风波,看到...
如何才能走出抑郁症的困境? 学佛修行

如何才能走出抑郁症的困境?

问:弟子的儿子得了中度抑郁症,我忏悔、做善事,天天念佛回向给他,请问如何才能使他走出困境? 答:当代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一方面是社会竞争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偏执,导致心因性问题。心性...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